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近年來對抑郁癥的相關統計報告顯示,全球大約有近4億人受抑郁癥的困擾,其中超過四分之一的抑郁癥患者都來自中國。 青少年作為抑郁癥的高發人群,有超過一半以上的青少年自殺、自殘事件與抑郁癥有關,其自殺率相比起成人更是高出近3倍之多。 一般來說,青少年抑郁癥的病因很復雜,從校園生活的學業壓力與人際交往,到突如其來的意外事件;從父母的教育方式,到大腦前額葉皮質發育不成熟等,都有可能會增加孩子患上抑郁癥的風險。 那么,青少年抑郁癥都有哪些常見的表現可以用來判斷呢? 1 青少年抑郁癥的6個常見表現 1、自我評價偏低 表現為總認為自己不如別人,覺得自己沒價值,就算努力也沒有用,覺得自己是多余的人,活著是一個累贅。 2、情緒起伏較大 患上抑郁癥的孩子,通常會把自己封閉起來,拒絕與別人社交。 情緒的起伏波動很大,很可能別人不經意的一句話就會刺傷到他。 有時還會不知緣由的想哭。 3、學習成績明顯下滑 由于抑郁癥時常伴有思維能力變差、記憶力減退、喪失信心和動力等,使得患上抑郁癥的青少年,他們的成績往往會明顯變差。 4、軀體化癥狀明顯 對于自己過于敏感的場合或事物,比如學校、社交場合等。往往會表現出頭昏、惡心、呼吸急促等軀體化癥狀。 但是當遠離使他敏感的這些場合或事物時,這種軀體化癥狀又會消失。 5、生活作息混亂 患上抑郁的青少年,可能會出現失眠、賴床、缺少食欲,乏力等情況,這些都會打亂原本正常的生活作息秩序。 6、興趣狹窄 青春期的孩子,恰恰應該是最有生命活力和充滿好奇心的人,此時的孩子本應對許多新鮮事物感到有吸引力,但抑郁往往會讓孩子對很多活動都失去興趣。 2 家長對青少年抑郁癥的3個常見誤解 1、“我們小時候哪有什么抑郁癥,現在動不動就說自己是抑郁癥,我覺得都是裝出來的,其實就是孩子不想去上學找理由” 首先,抑郁癥不是孩子杜撰出來的,它是一種真實的、會嚴重影響人的情緒、行為的心理疾病。 之所以家長覺得“以前我們小時候從沒聽說抑郁癥”,實際上是因為那時候社會對抑郁癥的認識不足,以及當時的傳媒并不發達。 即便有青少年因為抑郁癥而自殺,傳播性也并不廣。 2、“我的孩子每天都開開心心的,該吃吃該喝喝,怎么突然就抑郁了呢?” 盡管有些孩子得了抑郁癥,會表現得過于消沉、封閉自我,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孩子,他們可能患有的是“微笑抑郁癥”。 所謂微笑抑郁癥,其實是一種新型的抑郁傾向。 孩子往往出于“不讓父母擔心”、“不想被同學恥笑”、“覺得自己講出來會拖累別人”等動機,平常以微笑示人,但這種微笑其實是為了掩蓋自己的情緒問題。 3、“我的孩子得了抑郁,我現在每天都戰戰兢兢地睡不著覺,全稱盯著他,生怕他哪天會自殺。” 盡管患有嚴重抑郁的青少年,會對人生產生無價值感和虛無感,但并不是每一位患有抑郁癥的青少年都會自殺。 3 如何幫助孩子面對抑郁癥的3個建議 1、多溝通、多傾聽 在溝通中,傾聽是最難的。傾聽孩子不是說等孩子說完就叫傾聽。 傾聽意味著要對孩子的感受產生共情,意味著不去以批判的角度來否定孩子所表達的內容。 在溝通中,家長也應該保持和孩子的平等對話,允許孩子講出自己的真實感受,并給予理解和安慰。 務必要讓孩子明白,父母會堅定地陪伴他共同面對抑郁癥的。 2、情緒上保持穩定 一些父母在得知孩子患上抑郁癥后,每天活在失眠、焦慮當中,總是擔憂孩子哪天會想不開而自殺,因此一刻都不離開孩子。 實際上,情緒是會傳染的,家長的這份焦慮情緒,往往也會傳遞給你的孩子,甚至讓孩子感到父母因為自己而無法正常生活,更加重了孩子對自我的否定,其實這是得不償失的。 而且,家長首先保持一個平和的情緒,才能去處理和接納孩子的情緒。 3、支持與陪伴 患上抑郁癥的孩子,多半會表現為自我封閉,一個人孤獨地沉浸在消沉的情緒當中。 因此,家長應該多陪伴孩子,或是飯后一起出去散步,或是一起進行適度的運動。你溫暖的陪伴,會讓孩子意識到你們對他的相信與支持。 而且,對孩子的陪伴,還能轉移他的注意力,不至于總是沉浸在負面情緒當中。 4、及時尋求專業人士的干預 目前治療抑郁癥的方法可分為兩種:藥物治療與心理咨詢干預。 一般來說,輕度抑郁癥的青少年,通?梢圆挥梅,直接通過心理咨詢的疏導和干預。 如果您的孩子被診斷為中度或重度抑郁癥,那么需要您遵循專業醫生的建議,依據孩子的實際情況,采用藥物治療或心理咨詢進行干預。 |
|
CopyRight 2020-2023 鄭州蘇安教育咨詢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|